山东寿光丽林农业科技网
综合类
首页 > 综合类 > 浏览文章

团队联手攻克玉米机收难题

(编辑:菜园 日期:2018年04月26日 浏览: 加入收藏 )

  本报记者 韩超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项目“玉米绿色发展方法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观摩会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举行。据了解,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协同中国农科院资划所、植保所、农产品加工所、信息所和南京农机化所等6家单位的8个创新团队共同承担,以自有的精良品种、种植、植保、土肥、农机、加工、信息等创新方法为主体,结合佳木斯地方特点和现实需求联合攻关,指导当地当代玉米生产发展方向,推动玉米当代生产方法推广应用。

  “我最关心的照旧玉米籽粒含水量的题目,如何在不损失产量的条件下把籽粒的水分降下来?”在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的长寿村,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提出了这个题目。

  据了解,玉米籽粒含水量过高,机械化收割时破碎率会显明上升,并且在储存时也容易发生霉变造成减损,影响莳植效益。针对这一题目,项目首席科学家、作科所李少昆研究员给出了答案,“根据最新的机收玉米品种筛选试验测产效果,我们通过对30个不同生育期品种的筛选,确定机收时籽粒含水量降到25%~30%即可,像富尔5112、登海H889等几个品种的含水量都可以达到28%以下。”

  籽粒机械化收获,不仅能大大降低劳动强度、节约成本,还能避免晾晒和脱粒过程中的籽粒霉变和损失,是我国变化玉米生产发展方向的重点。项目团队从限定籽粒收获的质量入手,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收获时期的收获质量测试与籽粒脱水特性研究,构建起了从品种、莳植、植保、机械粒收、烘干到收储为一体的方法系统。

  李少昆介绍,“跟传统生产比,机械粒收必要建立全新的种植理念。通过选用早熟、脱水快的品种,以生育期换水分,实现籽粒田间直接收获并降低烘干成本。”

  既然是早熟品种,生育期也较短,如何保证产量不降低?为此,研究团队还进行了“密植”方法试验。通过增密莳植,以密度换产量;将增密莳植、高质量群体调控为核心的高产种植与以机械粒收方法为核心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方法相融合,实现高产高效协同进步。

  研究人员告诉记者,进步莳植密度是玉米产量提拔的重要手段。当然,也会带来早衰、倒伏等一系列的题目。团队选择了3个不同类型品种,设置3个莳植密度(5000、6000、7000株/亩),按照大田生产进行田间管理。研究发现,光、温生态资源决定了品种和最佳密度,如何实现光、温生态资源的高效行使最为关键。“我们选用德美亚系列的品种,每亩种植6000株,通过高效的田间管理,最终每亩产量超过900公斤,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同地区农户们亩产的平均水平。”李少昆说。

  为了应对“密植”带来的划一度降低的题目,项目研究团队想到了给种子“分级”的办法。作科所副研究员谢瑞芝介绍说,“把市场上的种子,按照籽粒大小给它分为大、中、小三类,与没有经过分级的种子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关键生育期的植株形态、物质积累情况和划一度,评价各指标划一度与产量的关系。效果注解,种子分级能够显明进步玉米群体划一度和产量,是一项惠而不费的增产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