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靶斑病的诊断与防治
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靶斑病)的诊断与防治
近年来,由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cassiicola(Berk&Curt)Wei〕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紧张,该病又称褐斑病、靶斑病,在许多地区防治难度超过黄瓜霜霉病。发病初期病斑体现为多角形,易与黄瓜角斑病和霜霉病混淆,发病后期又与炭疽病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给农业技术人员及菜农精确识别和防治病害带来了困难。本文试图从病害病斑症状诊断、发生规律、防治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病害的快速、正确诊断及防治提供引导。
2005年以来,通过对我国黄瓜棒孢叶斑病的为害进行田间调查,发现该病害在山东、河北、北京、天津、辽宁、河南、海南等多省市区紧张发生。一样平常病田叶发病率为10%~25%,紧张时可达60%~70%,甚至100%。
1 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病症状诊断
黄瓜棒孢叶斑病重要为害叶部,中部叶片先发病,后渐渐向下扩展,而幼龄叶片发病较轻(田雪亮等,2006)。被害叶片病斑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大小差异很大,可分为大型斑、小型斑和角状斑3种类型,高温高湿、植株长势茂盛时多产生大型病斑;低温低湿时发病初期的黄瓜新叶上多体现为小型病斑(李宝聚等,2008)。
将接种黄瓜苗在不同湿度条件下进行处理,观察其发病症状:不同湿度条件处理可产生不同病斑类型,低湿处剃头病症状为,叶片正面为黄色小圆斑,中心灰白色,略凹陷,叶片背面与叶片正面病斑大小雷同,也为黄色小圆斑,中心灰白色,病部稍隆起(彩色图版1、2),同时也出现少量受叶脉限定的角状病斑,易与黄瓜霜霉病及角斑病相混淆,发病后期叶片边缘形成半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病斑,最后病斑连接成片。高湿处剃头病症状为,发病初期叶片正面为黄色圆形病斑,背面病斑水渍状,后期呈圆形大斑,中间灰白色,外围褐色,部分病斑呈轮纹状(彩色图版3、4),易与炭疽病相混淆,同时在发病叶片上也可出现小型斑及受叶脉限定的角状病斑。因此,病斑类型并不是绝对分开的,在统一叶片上可同时出现几种不同类型的病斑,只是根据湿度条件的不同致使适宜生长的病斑占主导地位。另外,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原菌可侵染黄瓜果实,造成果实开裂、流胶,黏状物呈黄色(彩色图版5)。
症状诊断要点:湿度大时黄瓜棒孢叶斑病病斑上着生灰黑色霉状物,而发生细菌性角斑病的叶背面有白色菌脓形成的白痕,清晰可辨,两面均无霉层(彩色图版6、7)。与霜霉病的区别是,黄瓜棒孢叶斑病病斑枯死,叶片正、背两面病斑大小雷同且均可产生灰褐色霉层,且病健交界显明;而霜霉病病斑叶片正面褪绿、发黄,病健交界模糊,叶片背面病健交界清晰,生有黑色霉层,发病后期湿度大时可在叶正面出现少量霉层(彩色图版8、9)。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大型病斑与炭疽病的症状极为相似,病斑周边呈褐色,内侧为白色,病斑呈圆形,四周无棱角,区别为炭疽病病斑上会产生鲑肉色孢子堆。
2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的寄主范围
该病原菌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多寄主真菌,可为害葫芦科、茄科、十字花科、豆科蔬菜,还能为害木薯、烟草、葡萄、桉树以及一些观赏植物,使寄主叶片产生病斑或叶缘坏死,但难以侵染芹菜、水萝卜、烟草、苦瓜等。目前报道较多的为该病菌对橡胶、芝麻、大豆、黄瓜、番茄的侵染。因此,多主棒孢霉不仅是珍爱地两大紧张作物番茄和黄瓜的致病菌,也是多种蔬菜潜在的致病菌。随着蔬菜设施种植的发展,要精密监测该菌的传播蔓延。
3 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规律
3.1 病原菌侵染来源病原菌重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杂草在泥土中或随其他寄主植物越冬存活。此外,病菌还可产生厚垣孢子及菌核,度过不良环境。病原菌在残株中可存活2年,成为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初侵染源(PerneznyK&SimoneGW,1999)。也可在种表附着状况下存活6个月以上,翌年产生分生孢子成为田间初侵染菌源。初侵染后的病斑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向四周蔓延。一个生长季病菌可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日益加重。
3.2 病原菌的传播体例及侵染过程田间发病后,在适宜条件下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和农事操作传播,也可通过种表附着病菌或种皮内隐蔽休眠菌丝进行种子传播。通过曲利苯蓝染色法对接种叶片染色观察病原菌侵染过程发现,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可从气孔(彩色图版10)、伤口侵入,也可以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彩色图版11)或从叶脉处侵入(彩色图版12),潜育期5~7天。该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情势多样,孢子可通过孢子一端、两端、两端一侧或一端一侧等体例萌发伸出芽管(彩色图版13~16),但以一端及两端萌发体例为主。不同温度条件对孢子萌发体例有显明影响。
3.3 田间发病条件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产孢的最适温度约为30℃,孢子萌发必要较高的湿度,相对湿度90%以上才能萌发,水滴中萌发率最高。因此,多主棒孢菌具有喜温好湿的特点,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流行和蔓延。叶面结露、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大都会加重发病程度,昼夜温差越大病菌滋生越快。另外,氮肥施用过量造成植株徒长或多年连作,均有利于发病。透风透光条件差时病害发生紧张;多雨、凉夏时发病多,秋季延后种植时应多加细致。此外,种子带菌也是造成该病流行的紧张缘故原由。
4 黄瓜棒孢叶斑病综合防治
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首先应从农业措施入手,选用抗病品种,增强种植管理,进步植株抗性。在上茬黄瓜拉秧后,及时消灭病残体,或行使硫磺熏蒸消毒,以削减下茬黄瓜初侵染源。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热消毒处理杀灭种表所带病菌,该菌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5℃,时间为10分钟。也可根据该病原菌喜温好湿的特征,通过降低珍爱地内空气湿度、削减结露机会等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菌扩展的温、湿度条件,能有用控制该病的为害。
在进行农业防治的同时应结合化学防治,值得细致的是,该病菌侵染成功率特别很是高,若在超过3%的植株叶片感染发病后施药,则无法取得写意结果,所以做好早期防护措施、及时施药是关键。发病初期可及时施用40%腈菌唑乳油30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15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1%乙蒜素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5~7天喷1次,连喷3次。假如误诊,喷施了防治霜霉病的烯酰吗啉、霜脲氰,防治细菌性角斑病的硫酸链霉素,防治炭疽病的咪鲜胺等药剂,那么对防治棒孢叶斑病几乎不起作用。
近年来,尽管寄主植物种植时喷施了多种杀菌剂,但棒孢叶斑病仍未得到有用的控制。病害难以控制的缘故原由,一方面是目前广泛采用的连作种植模式,促进了病原菌的连年累积;另一方面是多主棒孢菌菌株极易变异,易对多种杀菌剂产生抗性(DateHetal.,2004)。研究发现,统一化学药剂延续喷施3次以上的黄瓜大棚中,病原菌多主棒孢菌的抗药性出现几率明显增长。因此,在棒孢叶斑病的防治过程中肯定要削减杀菌剂的使用频率和剂量,并且细致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轮换使用,如许才可能达到克制抗药菌株出现的目的(MiyamotoTetal.,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