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有死麇
(编辑:三分之一 日期:2018年04月04日 浏览:次
加入收藏
)
[先秦] 诗经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1],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2]兮,无使尨[3]也吠。 【解释】:
麇:獐子
[1]:音诉,灌木
[2]:音税,佩巾。
[3]:长毛狗
-------------------------------------------------
1.麕(jūn军):獐子。比鹿小,无角。
2.白茅:草名。
3.怀春:思春,男女情欲萌动。
4.吉士:须眉的美称。
5.朴樕(sù速):小木,灌木。
6.纯束:捆扎,包裹。"纯"为"稇(kǔn)"的假借。
7.舒:一说舒缓,一说语词。脱脱(duì兑):动作高雅舒缓。
8.感(hàn撼):通撼,摇动。帨(shuì税):佩巾,围腰,围裙。
9.尨(mánɡ忙):多毛的狗。
题解:青年男女,在郊外获得爱情。
译文:
一头死鹿在荒野,
白茅缕缕将它包。
有位少女春心荡,
小伙追着来调笑。
林中丛生小树木,
荒野有只小死鹿。
白茅捆扎献给谁?
有位少女颜如玉。
“慢慢来啊少慌张!
不要动我围裙响!
别惹狗儿叫汪汪!”
【赏析】
《野有死麕》是一首精美的爱情诗。这在五四活动后的白话文学、通俗文学的倡导者们如顾颉刚、胡适、俞平伯、周作人的热烈的书信探究中已作了极大的一定。顾颉刚说:“《召南·野有死麕》是一首情歌。……可怜一班经学家的心给圣人之道迷蒙住了!卫宏《诗序》云:‘被文王之化,虽当乱世,犹恶无礼也。’郑玄《诗笺》云:‘贞女欲吉士以礼来,……又疾时无礼,强暴之男相劫胁。’朱熹《诗集传》云:‘此章乃述女子拒之之辞,言姑缓缓而来,毋动我之帨,毋惊我之犬,以甚言其不能相及也。其凛然不可犯之意盖可见矣!’经他们如许一说,于是怀春之女就变成了贞女,吉士也就变成强暴之男,情投意合就变成了无礼劫胁,急迫的要求就变成了凛然不可犯之拒!”在中国诗作中,抒情诗虽然发达但直面歌唱爱情的却并不多,《野有死麕》以它光显的主题而显得极其可贵。
全诗三段,前两段以叙事者的口吻旁白描绘男女之情,朴实率真;后一段全录女子偷情时的言语,活脱生动。侧面体现了须眉的情炽热烈和女子的含羞慎微。变化叙事角度的描写手法使整首诗情景交融,正面侧面相互掩映,含蓄诱人,称赞了男女之间天然、纯真的爱情。对于打破章法、句法的卒章,人们常常难以理解。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就说:“至于卒章三句,错互成文,且无来由,更觉‘兀突’,亦当有过渡衔接文句。”其实,细心研究《诗经》,不难发现这种在复沓中突兀的单行章段是《诗经》尤甚是《国风》的常见征象。它们每每出如今作品文本的首尾。比如,《周南》的《葛覃》、《卷耳》、《汉广》、《汝坟》,《召南》的《采蘩》、《草虫》、《行露》、《何彼襛矣》,《邶风》的《燕燕》、《日月》、《终风》、《简兮》、《北门》、《静女》、《新台》,《鄘风》的《正人偕老》、《蝃蝀》,《郑风》的《女曰鸡鸣》、《子衿》,《齐风》的《东方未明》、《甫田》,《唐风》的《扬之水》、《葛生》,《陈风》的《东门之枌》、《衡门》,《王风》的《大东》,《秦风》的《车邻》,《曹风》的《下泉》以及《小雅》中的《皇皇者华》、《南有嘉鱼》、《湛露》、《菁菁者莪》等。这种诗甚至每每被视作脱简或串简,执此观点的如宋代的王质、王柏,现现代的孙作云、翟相君等。也有人对此种结构击节赞赏的,比如清代的刘沅、方玉润之评《采蘩》。对如此天差地别的看法,要是我们能够从诗的起源的角度进行考察,就可使题目冰释。最早的诗是口头上传唱的歌。讴歌者可以独歌,也可以对歌、和歌。蒋立甫评《采蘩》就说:“后一章是合唱。”(《诗经选注》)再比如《关雎》,后二章复沓,第一章四句单行。《论语·秦伯》:“《关雎》之乱,洋洋盈耳哉!”《史记·孔子世家》:“故曰:‘关雎之乱以为凤始。’”所谓“合乐谓之乱”,众声合唱部分便是“乱”。当原始的自由对歌或集体的祭祀讴歌被刻意摹仿,诗歌的创作者就具备了随意转换叙事角度的能力,诗歌从此而自由飞扬,简洁而形象生动地共时睁开情节描述、抒写生理感受成为可能。作为早期的创作诗,《诗经》中如许一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不免显得有些程式化,远没有应用自若。但也正因此,我们才感觉《诗经》中的诗是那么的淳厚率真。
《野有死麕》的语言生动而隽永,这重要归功于口语、方言的使用和刻意营造音乐结果的语词的创造运用。卒章三句由祈使句组成,纯属口语。直接采用口头语言能够最完备最正确地再现女子偷情时既欢愉急切又严重羞怯的生理状况。而祈使句自己也提醒了如许一个动作场面的玄妙严重。《诗经》的语言是诗人创作的艺术语言,它来自于生活口语,又精心经过提炼。《诗经》用的是周代的共同语雅言,也就是西周王畿所在地的镐京话。但诗人在《野有死麕》中,也用到了方言。陆德明《毛诗音义》引《草木疏》:“麕,麞也。青州人谓之麕。”青州,据《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吕氏春秋·有始览》:“东方为青州。”《召南》,旧说一样平常以为“召”是指召公奭及其封地,其采邑在陕西岐山西南。《召南》中有《甘棠》,诗中有一“召伯”,冯沅君《诗史》以召伯为宣王末年征淮夷有功的召穆公虎。《野有死麕》据《旧唐书·礼仪志》说也不是周初之诗,而是周平王东迁后的诗。笔者认为,《召南》不是周初诗作,“召”作为地名也不在陕西岐山。总之,《野有死麕》用了东方方言。方言的使用使整首诗更贴近日常生活,更天然朴实。四字成句,四句成段,是《诗经》的标准句法、章法。整饬的句式其原始实质和有组织地分布用韵字的押韵一样,是为了产生协调动听、间断有序的声音结果。由于汉语的固有特征,间断有序的声音的产生就天然会要求句式的整饬。
《野有死麕》中的“朴樕”是联绵词,也可写成“朴遬”。毛传释“朴樕”为“小木”,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诠释为“小樕树”。“朴樕”有两个引申义:短小,丛生;前者见《汉书·息夫躬传》颜师古注,后者见《尔雅·释木》邢昺疏。“朴樕”一字除可异写为“朴遬”外,其声转变,而意义基本保持不变的,还有“扶苏”、“扶胥”等分化词。张永言说:“推广来说,灌木丛生貌叫‘朴樕’,枝叶花朵丛生貌叫“扶疏”,鸟羽、兽毛丛生貌叫‘朴樕’‘扑朔’;由灌木、枝叶、羽毛丛生貌又可引申出纷披、披垂、蓬松、不划一、不整饬等意义,所以衣服不划一叫‘朴樕’人委琐不整饬叫‘仆遬’。”据朱广祁《诗经双音词论稿》统计,像“朴樕”如许的联绵词《诗经》中也许有140个。联绵词指的是双音节的单纯词,即由两个音缀的拼合透露表现一个完备意义的词。郑玄《诗谱序》引《虞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联绵词的产生,是长歌永言的效果。换句话说,是修饰音节的必要而产生了“朴樕”如许的词。根据李新魁的构拟,“朴樕”的上古读音应为boksok。按照李老师在《从方言读音看上古汉语入声韵的复尾韵》一文中提出的理论,这词本读入声,是由一个音节衍化而形成为两个音节的;其第二个音节的声母s,本是第一个音节韵尾的遗存。也就是说,“朴樕”第二个音节的声母现实上是借自第一个音节的;从一个音节变成两个音节,其实质是音节的延伸。是音节延伸的必要而增补了后面一个弱读音节,造成了像“朴樕”如许的联绵词。为了声音的协调而刻意创造的语词雄厚了诗歌的语言,也使诗歌的语言更为天然生动。 (朱渊清)
http://jhl.iok.cn/article/lmjxku/200502/696.asp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1],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2]兮,无使尨[3]也吠。 【解释】:
麇:獐子
[1]:音诉,灌木
[2]:音税,佩巾。
[3]:长毛狗
-------------------------------------------------
1.麕(jūn军):獐子。比鹿小,无角。
2.白茅:草名。
3.怀春:思春,男女情欲萌动。
4.吉士:须眉的美称。
5.朴樕(sù速):小木,灌木。
6.纯束:捆扎,包裹。"纯"为"稇(kǔn)"的假借。
7.舒:一说舒缓,一说语词。脱脱(duì兑):动作高雅舒缓。
8.感(hàn撼):通撼,摇动。帨(shuì税):佩巾,围腰,围裙。
9.尨(mánɡ忙):多毛的狗。
题解:青年男女,在郊外获得爱情。
译文:
一头死鹿在荒野,
白茅缕缕将它包。
有位少女春心荡,
小伙追着来调笑。
林中丛生小树木,
荒野有只小死鹿。
白茅捆扎献给谁?
有位少女颜如玉。
“慢慢来啊少慌张!
不要动我围裙响!
别惹狗儿叫汪汪!”
【赏析】
《野有死麕》是一首精美的爱情诗。这在五四活动后的白话文学、通俗文学的倡导者们如顾颉刚、胡适、俞平伯、周作人的热烈的书信探究中已作了极大的一定。顾颉刚说:“《召南·野有死麕》是一首情歌。……可怜一班经学家的心给圣人之道迷蒙住了!卫宏《诗序》云:‘被文王之化,虽当乱世,犹恶无礼也。’郑玄《诗笺》云:‘贞女欲吉士以礼来,……又疾时无礼,强暴之男相劫胁。’朱熹《诗集传》云:‘此章乃述女子拒之之辞,言姑缓缓而来,毋动我之帨,毋惊我之犬,以甚言其不能相及也。其凛然不可犯之意盖可见矣!’经他们如许一说,于是怀春之女就变成了贞女,吉士也就变成强暴之男,情投意合就变成了无礼劫胁,急迫的要求就变成了凛然不可犯之拒!”在中国诗作中,抒情诗虽然发达但直面歌唱爱情的却并不多,《野有死麕》以它光显的主题而显得极其可贵。
全诗三段,前两段以叙事者的口吻旁白描绘男女之情,朴实率真;后一段全录女子偷情时的言语,活脱生动。侧面体现了须眉的情炽热烈和女子的含羞慎微。变化叙事角度的描写手法使整首诗情景交融,正面侧面相互掩映,含蓄诱人,称赞了男女之间天然、纯真的爱情。对于打破章法、句法的卒章,人们常常难以理解。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就说:“至于卒章三句,错互成文,且无来由,更觉‘兀突’,亦当有过渡衔接文句。”其实,细心研究《诗经》,不难发现这种在复沓中突兀的单行章段是《诗经》尤甚是《国风》的常见征象。它们每每出如今作品文本的首尾。比如,《周南》的《葛覃》、《卷耳》、《汉广》、《汝坟》,《召南》的《采蘩》、《草虫》、《行露》、《何彼襛矣》,《邶风》的《燕燕》、《日月》、《终风》、《简兮》、《北门》、《静女》、《新台》,《鄘风》的《正人偕老》、《蝃蝀》,《郑风》的《女曰鸡鸣》、《子衿》,《齐风》的《东方未明》、《甫田》,《唐风》的《扬之水》、《葛生》,《陈风》的《东门之枌》、《衡门》,《王风》的《大东》,《秦风》的《车邻》,《曹风》的《下泉》以及《小雅》中的《皇皇者华》、《南有嘉鱼》、《湛露》、《菁菁者莪》等。这种诗甚至每每被视作脱简或串简,执此观点的如宋代的王质、王柏,现现代的孙作云、翟相君等。也有人对此种结构击节赞赏的,比如清代的刘沅、方玉润之评《采蘩》。对如此天差地别的看法,要是我们能够从诗的起源的角度进行考察,就可使题目冰释。最早的诗是口头上传唱的歌。讴歌者可以独歌,也可以对歌、和歌。蒋立甫评《采蘩》就说:“后一章是合唱。”(《诗经选注》)再比如《关雎》,后二章复沓,第一章四句单行。《论语·秦伯》:“《关雎》之乱,洋洋盈耳哉!”《史记·孔子世家》:“故曰:‘关雎之乱以为凤始。’”所谓“合乐谓之乱”,众声合唱部分便是“乱”。当原始的自由对歌或集体的祭祀讴歌被刻意摹仿,诗歌的创作者就具备了随意转换叙事角度的能力,诗歌从此而自由飞扬,简洁而形象生动地共时睁开情节描述、抒写生理感受成为可能。作为早期的创作诗,《诗经》中如许一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不免显得有些程式化,远没有应用自若。但也正因此,我们才感觉《诗经》中的诗是那么的淳厚率真。
《野有死麕》的语言生动而隽永,这重要归功于口语、方言的使用和刻意营造音乐结果的语词的创造运用。卒章三句由祈使句组成,纯属口语。直接采用口头语言能够最完备最正确地再现女子偷情时既欢愉急切又严重羞怯的生理状况。而祈使句自己也提醒了如许一个动作场面的玄妙严重。《诗经》的语言是诗人创作的艺术语言,它来自于生活口语,又精心经过提炼。《诗经》用的是周代的共同语雅言,也就是西周王畿所在地的镐京话。但诗人在《野有死麕》中,也用到了方言。陆德明《毛诗音义》引《草木疏》:“麕,麞也。青州人谓之麕。”青州,据《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吕氏春秋·有始览》:“东方为青州。”《召南》,旧说一样平常以为“召”是指召公奭及其封地,其采邑在陕西岐山西南。《召南》中有《甘棠》,诗中有一“召伯”,冯沅君《诗史》以召伯为宣王末年征淮夷有功的召穆公虎。《野有死麕》据《旧唐书·礼仪志》说也不是周初之诗,而是周平王东迁后的诗。笔者认为,《召南》不是周初诗作,“召”作为地名也不在陕西岐山。总之,《野有死麕》用了东方方言。方言的使用使整首诗更贴近日常生活,更天然朴实。四字成句,四句成段,是《诗经》的标准句法、章法。整饬的句式其原始实质和有组织地分布用韵字的押韵一样,是为了产生协调动听、间断有序的声音结果。由于汉语的固有特征,间断有序的声音的产生就天然会要求句式的整饬。
《野有死麕》中的“朴樕”是联绵词,也可写成“朴遬”。毛传释“朴樕”为“小木”,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诠释为“小樕树”。“朴樕”有两个引申义:短小,丛生;前者见《汉书·息夫躬传》颜师古注,后者见《尔雅·释木》邢昺疏。“朴樕”一字除可异写为“朴遬”外,其声转变,而意义基本保持不变的,还有“扶苏”、“扶胥”等分化词。张永言说:“推广来说,灌木丛生貌叫‘朴樕’,枝叶花朵丛生貌叫“扶疏”,鸟羽、兽毛丛生貌叫‘朴樕’‘扑朔’;由灌木、枝叶、羽毛丛生貌又可引申出纷披、披垂、蓬松、不划一、不整饬等意义,所以衣服不划一叫‘朴樕’人委琐不整饬叫‘仆遬’。”据朱广祁《诗经双音词论稿》统计,像“朴樕”如许的联绵词《诗经》中也许有140个。联绵词指的是双音节的单纯词,即由两个音缀的拼合透露表现一个完备意义的词。郑玄《诗谱序》引《虞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联绵词的产生,是长歌永言的效果。换句话说,是修饰音节的必要而产生了“朴樕”如许的词。根据李新魁的构拟,“朴樕”的上古读音应为boksok。按照李老师在《从方言读音看上古汉语入声韵的复尾韵》一文中提出的理论,这词本读入声,是由一个音节衍化而形成为两个音节的;其第二个音节的声母s,本是第一个音节韵尾的遗存。也就是说,“朴樕”第二个音节的声母现实上是借自第一个音节的;从一个音节变成两个音节,其实质是音节的延伸。是音节延伸的必要而增补了后面一个弱读音节,造成了像“朴樕”如许的联绵词。为了声音的协调而刻意创造的语词雄厚了诗歌的语言,也使诗歌的语言更为天然生动。 (朱渊清)
http://jhl.iok.cn/article/lmjxku/200502/696.asp
上一篇:野有蔓草
下一篇:燕燕